Weekly #1
🌆 封面故事:飞机知道我的目的地
去多哈的厦航飞机旁边特别巧地停了一架卡航的飞机,于是怀着出发的心情,我想写:
A sister plane knows where I shall go
And there she prints out
Qatar is the dest
✈️ 回忆一次飞机离港
这两天坐飞机,突然回忆起一两年前离港时见到的一个特别感动的场景:
春末一个闷热的多云天,广州白云机场,我坐在飞机舷窗边。拖车刚刚完成牵引工作,驶离已经推出泊位的飞机,旁边一男一女两位地面机务戴着宽大的遮阳帽,也完成了放行指挥的最后一步,用手抹了把满脸的汗。
我躺回座位上,感受到飞机的发动机开始低鸣,机翼和我缓慢向前方移动了起来。这时,我再向窗外看去,竟看到他们一直在向我们挥手,微笑着,像是在引擎的轰鸣中无声道出最后一句“一路平安”,送别几十个小舷窗里陌生的人们。距离越来越远,我生怕他们因看到窗里所有旅客都在自顾自地玩手机而感到失落,于是也把手贴在舷窗玻璃上,开始向他们挥手,一直不断,直到他们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 一些遐想
2024.07.30
最近快速推进了暑假的核心进程:大大前天暂结 Civ VI 赛程,大前天忙于测试机场,还完成了 golang 第一课,前天拿驾照;昨天则更是充实,连学了两个 guitar techniques,试图联机 Journey 但被其土豆服务器制裁,碰上 @Coriolis 凑了个厨房四人车打通了一周目,深夜又为女排捏了把汗(接一和我们的失误率都差不多了😂)。
记得昨天连麦的时候有人说,哥几个打胡闹厨房真只能称之为“胡闹厨房”,而不是常说的“分手厨房”,毕竟都单身也没什么可以分的哈哈哈哈哈——然后语音频道里传来四个人异口同声的“唉”
2024.07.20
人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感受到 motion sickness?
通常我在车上看手机或者读书的时候会越来越晕,而只看窗外风景或者睡觉则不会。于是在旅途中我想,或许是和自己的神经系统是否 highly attentive 有关。既然我们必然要熬过这段漫长的车程,何不给自己一个放空身心的机会呢?还能避免晕车。
2024.07.14
明天是第一次自己独立组织的旅行。无论是在二食堂喜茶店里翻小红书,看琳琅满目的推荐线路和避坑指南,还是深夜在 iPad 上围着一幅地图划划写写,涂完又改,全部筹划终于尘埃落定。那就出发吧,云南见!
Weekly #2
🌌 封面故事: 凌晨拉练的星星
凌晨拉练回程的路上,部队行进很快。我们走在北五环河边的辅路上,听着夜间大卡车的轰鸣、野草丛中的虫鸣和从梦中惊起的鸟雀的啼鸣,湿润的河风一吹来,疲惫的步伐就更轻盈了一些。
五环的灯光被大树的枝叶盖住,举头就是透亮纯净的夜。天上一轮明月始终都在,但我偶然望月时突然看到了星星,起初只注意到了最亮的两三颗,然后更多更暗的小星也慢慢露出来,使我更激动地仰头凝视那遥远的深孔,想把它们纷纷牵上手,连成有意义的形状。
毕竟已经扛包走了三小时,仰两下脖子很快就酸了,我便想到可以把它拍下来,作为一个难忘之夜的纪念。但纵使我跑到了队伍前面很多,在不受打扰的地方停一下让相机延时三秒,也没法不手抖地拍出一张清晰的星空。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我安慰自己说,拍出来的星星照片看上去都是一样,只有此刻第一次凌晨远行的这种心潮澎湃才是独一无二的星空,那就让它留在记忆中吧。拉练后的当天晚上,打着伞,并肩走在雨里,我心里涌动着那片一模一样的星空。
🥤 奶茶店是晚归的驿站
我以前对奶茶有种味觉上的抵触,因为印象中小时候喝到过那种塑料杯装的、底下沉了一堆珍珠的传统奶茶,浓烈的香精味道糊满了口腔。不过奶茶大概一直在随着人们的喜好而升级,暑假在泉州的一次品尝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一饮品的成见。好茶配鲜奶,一点点糖提鲜,煮至温热,抿一口,前调清新后调甘甜,奶茶早就应该像这样简单朴素了!
刚好学校东南门正对着一家奈雪的茶,而且是和当当合作办的阅读主题店铺,初次去的时候书架聚光灯下一本《我们八月见》让我对这家店顿生好感。*(你懂在陌生的店里突然看到最亲切的一本书时的激动吗 :D)*到晚上一心想念家里柔软的床,独自骑车出了校门,从昏暗静谧的树林瞬间浸入满街灯火,顿时觉得有点空荡荡的,好像可以随心骑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又好像闯入了不属于我的一片混凝土森林,一切都自己繁华着,并不缺我一个。好在街边高大的落地窗还透着明亮洁净的光,里面是奈雪在等我。我拽着书包走进去,长舒一口气坐下,夜幕渐沉,它不催着我走,满架的书甚至还小声招呼着,让我趁奶茶还热得烫嘴时取一本下来翻翻。慢慢地,“森林观音”或“茉莉初雪”伴着文字温润下肚,我也又充满了在大街上高调骑行的信心。
🧾 到了 to-do list 登场的最佳时机
明天就要开始为期三周的军训了,暑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在“与遗忘作斗争的岁月”里我慢慢认识到,随手把瞬时想法记下来真的能有效防止「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来刚才想法」时的怅然。而这几天布置大学宿舍就是第一次正式实践这一策略的机会。结果非常有效,住宿期间一发现任何欠佳之处(比如衣柜内潮湿、Wi-Fi信号差)我就会想到对应需加装的设施或者添置的物品(衣柜香包、路由器等),并立刻记到手机备忘录里的待办事项,然后每天睡前上京东购买,第二天从快递点取回,或者是直接回家拿。
三天下来,备忘录里大部分的圆圈都已填满,陆续还有新的项目加进来,但很快也会被解决。
我可以说我战胜了遗忘吗?
💭 一些遐想
(军训前的一个下午)
球场关着,下午闲着,隔壁没有开学,室内昏暗的冷光灯和空调冷风大概也想催我出门。
于是我就出门了,远离宿舍,一路南行。用耳机包紧耳朵,踩着 Afro beats,一步步远离潮湿的树荫,只走空旷的大道和秋风一起散步,夕阳金光下,一切都在随着节奏律动。
(军训刚结束时)
军训结束后满身疲惫,但换上一身轻爽衣服出了宿舍,跃上自行车,车把指向家的方向,我只想随清凉的晚风呼喊,“开学后的苦累算什么,任他来吧!”
(写散记时)
边写着边意识到,之前那些只存在于潜意识的朦胧感受,借由写作时想象的展开和艺术的锐化,在文字中脱胎出了新的面目。
Weekly #3 - #4
🌄 封面故事:为一次日落而奔跑
早晨的暴雨终于停了,我练完吉他出门正好是傍晚,巷子里两边高楼挡着,起初只看见头顶上有点泛黄的滚滚云浪。直到走到三环边,向左不经意一瞥,竟发现远处厚重的云层间撕开了一道缝,最耀眼的金光正从其中尽情洒落过来。
但还是有树和桥挡着,相机举了又放下,因为缺了很大一部分视线。云在向远飘,车流不息地往远方驶着,太阳也在迅速沉落,刚好一阵湿润的雨后凉风吹来,心里瞬间涌过一股冲动,我说我一定要跑到高处,站在桥上,把这幕尽收眼底。于是我飞奔起来——倘若有蚂蚁在地上看着,它能看到街上行人冷漠的一双双鞋履间,有一双正迈得格外欢快与疯狂。
🌕 趁云疏忽时偷偷赏一分钟的月
前天的中秋,月亮照例想圆满地照亮夜空。
然而去聚会的路上已经发现,望不到边际的云已经提前抢占了整片天空,密不透风,灰蒙蒙地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有赏月的心;它们没有,只是比我们离月亮近了两公里,还怀有妄念,想让无数人们枉然仰望着——情思哽在心头,却无可寄托给远方。
十五的晚上它们成功了,十六的晚上出了点破绽,让人们看到了一分钟;今天晚上,一直袖手旁观的风大概看不下去了,飞到高空,尽自己最大力吹开了几个小孔,让月亮从八点到九点陆陆续续露出了好几次。
昨晚一路撑着脖颈,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狭小缝隙里费力探头张望,除了刺眼的灯外没有半点柔和的亮光。今晚出宿舍刚骑几步,一抬头,突然看到了云间那一抹斑驳的暗黄色,估计原先躲起来的月亮知道我抬头大概是拍给你看,它就又出来了。
🧑🎓 成为两校的学生
最紧张的一集,莫过于大清早跑到隔壁校陌生的教学楼,听第一节本不属于自己的西语课。教室远比想象中的小,空气是凝固的,到的学生也只有几个,进门时甚至没敢跟已经在讲台前坐好看着我的外教说 ¡Hola!,唯一能做的是把椅子笨拙地搬出来,坐下,外表假装和其他北大新生一样镇定,心里却在疯狂打鼓。
自我介绍环节外教说哪种语言都行,我鼓起十倍的勇气直接尝试用西语~~(一圈介绍下来发现自己是班上唯一一个这么试的)~~,最后用一句中文收场,收获众人对“隔壁旁听生”这一特殊身份的惊讶。xD
老师教发音的时候拿cielo
举例,让我联想到那个金色的下午,和以翱翔天空为梦想的那群鹦鹉。
总结这个盛夏
如果说四个月前的高考仍像一场方才醒来的大梦,那么这个刚结束的盛夏就是击碎清晨全部迷糊和困意的钟声。
高中三年一切赶得那么急,永远有明早要交的写不完的作业,永远有排满白天的课、像地雷阵一样必须极谨慎通过的考试,永远有耷拉下的眼皮、强撑着不愿屈服于困意的大脑。我能做的一切,只是一次接一次的 “let go”。长叹一口气,把没写完的几张篇子无声沉到漆黑的记忆深海;坐上电脑前的扶手椅,却不忍伸手去按开机键,因为昔日热爱的速通已封存在积起的一寸灰尘之下;还有很久没被提起的 Civ tournament,还有很久没有翻开的自学了一半的书。
对比网站上这两年的心情随笔就能看出来,高三写的大多很简短,两三句话,浅浅表达一下意思,没有心力维持一片宁静去把思绪充分展开、书写出来,而18岁之后就不一样了。
高考后学车的经历像是一个奇迹,以至于现在开学又忙碌起来的我再回忆时都很难相信那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美好时光。大清早塞几口饭然后轻盈地跑着去赶第一班驾校班车,到那远离一切喧嚣繁杂的郊区,只有一片最单纯的蓝天作伴。时间还早,我可以先去买杯热拿铁,边抿着边走到水池边逗鸭子和小鹦鹉玩一玩,然后不慌不忙地沿着树荫往车场散步。开上了没有教练的车,跟着其他学员车龟速兜圈子,我就把手机卡到门把手里,开大音量外放起刚爱上的 Afro Beats,压过空调风声和窗外的蝉鸣;偶尔随机到好的流行歌,也会点燃我的 Karaoke Mood,随性地在车里唱起来,反正没有人会听到。
不错,大学开学后,课业和安排 timetable 的烦恼又回来了,微积分更是洪水猛兽。但幸运的是,除了暑假那段已被书写下来的玩耍记忆之外,还是有一些东西留下来了。那段日子很疯狂,也如同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一部分感性生命——它始终对所处的环境和正经历着的一切保持着细腻的感知,无论是停下车采撷一片不起眼的羽毛,走到树下和梢头的喜鹊对话,还是在大街上追逐一片夕阳,沐浴着秋风奔跑;它主动地拥抱着所有本可以选择躲避、选择错过的新鲜与未知、爱与痛,因为它知道生命就在当下;它有着一份不甘于让思考陷于平庸的表达欲,它的语言不只藏在心底,而是涌溢在每一篇文字里,闪烁在思政课的辩论和真心的对话中。我知道这个生命不会陷入又一段流水线上的麻木,不会陷入规划最大利益的世俗,也不会陷入置一切于不顾的冲动,它向往着「青年的抱负,中年的决心,老年的睿智」,依然会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而活下去。
“你们的黎巴嫩是纸面上的法律、条款,卷宗里的契约、合同;我的黎巴嫩则是生命奥秘中的一种禀赋,它不知自己对此已了然尽知,是醒觉中摸索到幽冥世界边缘的思念,它以为自己还在梦中。”
🍃 封面故事:广州之秋
要认识一座城,就把自己放逐到街道上,去寻找它的种种意象。
初见的广州之秋,是孩子们轻薄衣袖间溜过的凉风,是街边古榕低垂到伸手可触的枯黑散发,是漫溢出立交桥的绿藤、阳光映得透亮的野花。
在珠江边驻足,总有两抹白影穿梭在画中,一个是俯冲掠过河面,又孑然栖于河心桥墩的白鹭,一个是像苍鹰一样遥远而无声地划过青空、奔赴远方的飞机。
📖 Reading Log
- 好久没读英文小说了,于是在书架上拿了本还没读过的:The Fault in Our Stars
可能还要两周左右慢慢读完,故事微甜所以读起来挺有意思,算是这段忙碌日子里的消遣了。
- 豆瓣上的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三人谈》
几乎每年我都会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实在对这本小说爱不释手。既是重温初三那年初读时的浪漫感受,品味那些记忆里已经模糊但又写得很美的片段,又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加深对全书主题的理解。而今天有幸找到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启发,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一下。
-
一篇大佬很用心写的资料文:《毛概——羽毛的结构与辨识概述》,读后搞明白了上周收集的羽毛分别来自鸟的哪个羽区。
-
《傲慢与偏见》
这本书我高一就准备读,结果读了几页觉得无聊就放下了。今天在飞机上看了它的电影,算是把故事完整“读”下来了吧。Elizabeth & Bennet 确实是那个旧时代里相对来说更自由、更遵从内心的爱情,但我不认同他们(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一些价值观。晚上我窝在 1200Bookshop 书店,在 iPad 上涂涂画画一个多小时试图思考出能就此写随笔的一个思路,但是失败了。也看了一些豆瓣上的书评,说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名著更多是因为 Jane Austen “把人物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呈现在第三人称的讲述中”这样一种叙述方式的开创性上,对鲁迅等后世作家的写作有着持续影响。
- 一个想法:有点想学些前端的基本知识。
因为我最近了解了 Slidev 项目,发现它需要一点 Vue.js 技能;加上高三做作文素材分享的时候体验过一次用 MD 做 PPT 几行代码完事的轻松感,以后肯定会有要做 PPT 汇报的时候,怎么能忍受在愚蠢的 GUI 界面把东西拖来拖去呢?